Monday, May 24, 2004

将CEO进行到底

将CEO进行到底


    一名因目睹了种种死亡,而发誓要用一身所学捍卫生命尊严的医生;一位被老板赞不绝口,并为其敬业精神深深感动的职业经理人;一个被同僚和下属称为“一身正气”,永远“对自己比别人严厉”的企业领军者;

  他,范源,龙润集团(中国)区总裁,用近40年的时间明白了一个道理:士为知己者死,士更要为知己者创造价值……

  2004年2月,记者在香港遇到著名企业家、盘龙云海董事长焦家良先生。作为国内排毒市场的开创者,焦家良不但创下了排毒养颜胶囊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奇迹,而且在香港主板拥有一家上市公司,个人资产高达数亿元。在同记者的交谈中,焦先生对旗下企业龙润集团(中国)区总裁范源赞不绝口,称他为自己所见过的“中国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记者采访过国内很多著名企业家,也同他们讨论过职业经理人的话题,但像焦家良这样对自己的职业经理人如此信任的还是第一次。这引起了记者的好奇。于是,回到大陆后,记者迅速通过焦先生,和范源取得了联系。

  “我只不过是用心干事罢了,董事长对我这样评价,是对我的鼓励。”电话那头范源的声音充满诚恳而又不失威严。长期和企业打交道的经验告诉记者,这是一个人物。

  2004年3月9日,天气晴好,记者一行两人直飞昆明……

  范源(一)

  皮肤黝黑,个头不高,尽管已经到了发福的年龄,范源依然一副标准的身板。范源不抽烟,几乎也不喝酒,脸上始终充满真诚而恰倒好处的威严。范的口才很好,讲起话来一阵朗朗之音。但他的话题从不分散,关于他,关于企业,关于董事长焦家良,总是寥寥数语而又直逼主题。

  你们看我现在云南话说得地道,但严格说起来,我并不是云南的“土著”。

  1966年,我出生在陕西咸阳,后来跟着父母在西安度过童年。我的父母都是三线干部,国家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们一家人就到了云南。后来就在昆明念小学、初中,直到考上大学。我人生中所有的重要阶段都是在云南度过的,在我的心目中,这个彩云之南的省份早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87年我从昆明医学院毕业后,被分到省卫生厅。本来,我是有机会留在母校的,当时学校组织了一次试讲,我的成绩是最好的。但我一直希望能在医疗一线为病人服务,就选择了到卫生厅。当时我参加了厅里组织的一个扶贫医疗队,到云南的一个边远的县去支援。

  这是云南西南部的一个县,交通不发达,物质和文化生活都很差,全县只有一家电影院、一家舞厅,算是全部的娱乐设施。我们被安排在县医院上班,医院外面是一片玉米地,一眼望去,就能看到各种红的黄的玉米穗子在风中轻轻晃动。但那会儿我们可没有心思去享受美丽乡村景致,大家感受到的只有一个劲儿的荒凉和难以言喻的寂寞。

  为了消除大家的孤独感,作为队长和医疗队中唯一的男性,我把当学生干部的本领全拿了出来(顺便提一句,由于路途遥远,从县里寄一封信到省城需要整整9天时间,队里的几位女孩子的男朋友都和她们分手了)。我带着大家恢复了医院十几年没有开展的团组织生活,利用周末搞起了文艺晚会,后来又把范围扩大到其他兄弟医院和卫生局。现在想想,正是当初这些和商业毫不相干的活动,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让我能够迅速地适应新的环境。

  2年后我们离开县城回昆明的时候,我们已经和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记得走的那天,天空下着大雨,医院里的人都撑着伞来送我们。坐在一辆老式的吉普车里,我们拼命地和大家挥手,几位女孩子哭得跟泪人似的。看着雨幕里一朵朵伞花,我的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感动,心想这辈子一定要像他们一样做一个纯粹的人,全心全意用自己的知识为老百姓消除病痛。

  回到昆明后,我被分配进了省第一人民医院,做内分泌科的医生。其实在县医院的时候,我是外科医生,为很多病人做过手术。是当时发生的一件事影响了我的选择。有一个13岁的农村小女孩,得了糖尿病,同时又患了阑尾炎,手术后一直未能痊愈,后来引发了化脓性腹膜炎,死在了病床上。看着小女孩的瞳孔慢慢地扩散,一个幼小的生命就这样活生生地在我面前消失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那一刻,我便下决心要当一名内科医生。

  一个人如果能在他事业的起步阶段能够遇到一个好的指路人,那绝对是一辈子的福分。我至今深深感谢我的导师,时任云南省人民医院院长的罗尧生教授,他精湛的医术和严谨、正派的作风让我终生受益无穷。在省院的这几年,在罗院长的悉心教导和自己的努力下,我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1996年被破格评为副高职称,1998年又被评为云南省学术带头人。说真的,当时我真有些春风得意的感觉,觉得自己可以在事业上大干一场。

  范源(二)

  我的父亲是一位纪检干部,为人非常正派,在他的教育下,我从小便养成了正确的是非观。然而,中国有一句话古叫“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又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很多事情让你避无可避。

  在我们国家,处方费普遍偏低,以药养医是医院公开的秘密。我在内分泌科当医生,很多厂家的医药代表找到我,让我为病人推荐他们的药品,而每开一盒份药,就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开单费。对这些人,我从来是“热接待,淡处理”,绝不为了钱而给病人多开一分钱的药。

  一来我这个人,对钱一向看得淡,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就行。二来在医疗扶贫队的那两年,我亲眼目睹了病人因没有钱而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最后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事情。我的良心和道德感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老百姓并不富裕,一定要为病人多考虑。

  然而,我的这种“不合作”,在给患者减轻负担的同时,也让自己在无形中成了潜规则的破坏者,于是便有人在背后搞一些小动作。对这些,我并不十分在意,因为我相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是非曲直自有公论。但这件事刺激我去想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生产一些疗效确切而又价格合理的药品呢?

  2000年的时候,我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期间我接到一位多年好友妻子的电话,得知我的朋友因病去世了。那一瞬间,我被深深地刺伤了。朋友的音容笑貌仍鲜活如同昨日,但从此却只能天各一方、再无相见之日。

  这件事让我再次意识到一个问题:对患者来说,良药比良医更加不可缺少。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大多数疾病的诊断并不困难,难的是没有大量价格便宜、疗效确切的药物。我渐渐有了转向药品研发的想法。

  其实,当时以我的条件,有很多药品研究机构可以去。但要让好的药品尽可能多的为患者服务,必须找一个既有科研项目、又有良好的市场通路的单位。

  这样的去处只有一个:企业。

  范源与焦家良

  我和小范是在公司的一个新药研讨会上认识的。

  当时我们的排毒养颜胶囊在市场卖得特火,盘龙云海迅速成为医药保健领域内的一块金字招牌。为了实现公司的品牌延伸,形成良性的产品群,我们又推出了几个治疗性的新药。当时我们请了省内一批医药学方面的专家,来为我们的新产品提一些专业性的意见。

  当时我在会上做一个简单地发言,谈了一下我们研发新药、营销新药的思路。其实这也是一个即兴发言,把盘龙云海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想做了一点简单的阐释。但这却给小范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听他说,他是受到这个讲话的鼓舞,才下决心放弃在医院优越的条件,加盟盘龙云海的。

  像小范这样的人才,我们是求之不得,于是我安排他在研发部门工作。当时我并没有给他特别的职务。这也是我一贯的用人原则,只要是人才,我就会给你舞台,但你必须从基层做起,必须用你自身的能力去打开向上的阶梯。

  在研发部门呆了几个月,小范就到市场部门去了,依然没有什么职务。当时我还真有点担心,怕他不能适应。毕竟来公司以前,小范已经在省里小有名气,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受人尊敬,现在要他去和药店里的售货员打交道,那种心理落差可想而知。然而小范没有让我失望,他不但迅速适应了新的角色,而且很快脱颖而出,显示了科研之外的另一种卓越才能——触摸市场。

  一个好的企业领导,必须对他的下属有充分的了解,必须学会发现、识别和使用人才。所以对小范,从一开始我就有些“特别关注”的意思,也就让他经受了更多的磨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一年多的锻炼和考察,到2001年我组建龙润集团中国区总部的时候,我心里已经对小范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我让他出任集团的副总裁,主抓基建工作。这样的安排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当然小范就更想不到了。那时他已经是盘龙云海公司的一个产品经理,刚刚对市场开始熟悉,马上又调到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其实我这样做,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公司的基建工作需要一个特别认真的人,这一点上我对小范有着充分的信任;此外,我也希望他能够更全面地锻炼自己,将来可以为我分担更重要的工作。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有两件事能够说明问题。

  小范为了最大限度地为公司节约成本,避免施工中的猫腻,于是采取了工程招标制度。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建材供应商千方百计想去走小范的门路。一次,一位北方的建材商多次找小范被拒绝后,趁小范下班偷偷跟着他的车到了他的家。小范刚一进门,这位建材商的电话就打了过来,说范总我已经到了你家门口,你总不能让我在外面呆着吧?我就是和你聊聊,绝不给你送任何东西。小范一听,当时就火了,说你今天要是跨进我的家门一步,我马上通知市场部取消你的竞标资格。建材商没办法,就只好离开了。

  另一次是他为了工程上的一点误差开除了一位工程师。那是小范在检查GMP生产车间的时候,发现一堵非承重墙的墙体似乎有些倾斜,于是当即找来负责质量监督的工程师。一测量,墙体果然倾斜了2毫米。面对小范的责问,这位工程师辩解说倾斜度在允许的范围内,不会有什么关系。小范严肃告诉他,龙润生产基地要的是全面的优质,而绝不仅仅是合格。后来小范就把他辞掉了。

  后来小范出任龙润集团中国区总裁,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龙润在中国大陆市场推出的第一个拳头产品是补肾方面的新药生力胶囊,对这个我寄予了厚望的产品,小范用两年时间就从无到有做到了8000万元人民币,而他自己的身体却差点搭了进去。让我非常感动。我现在常常想,要是中国所有的职业经理人都能象小范这样敬业,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老板和职业经理人反目成仇的事发生了。

  范源与生力胶囊

  来接记者的小车在昆明的大街小巷穿行,范源不时为记者介绍一闪而过的建筑,对这片生活了三十年的土地,他已经融入了非常深厚的感情,可以说了如指掌。然后就谈到龙润,谈到他的生力胶囊,范源一直比较严肃的脸上立即绽满了生动而鲜活的激情……那是他的心血,也是他的骄傲。

  老实说,从一名受人尊重的医生到企业员工,我经历了一段痛苦的煎熬。这种角色转变所带来的心理落差,只能用李白的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形容。我是在董事长“捏碎自己,重塑自我”的企业文化的感召下,不断反思和改造,然后慢慢适应的。

  我的经历其实并不复杂,离开医院就进了企业,而且一直没有挪过窝。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我不太喜欢跳来跳去的,要么就根本不动,要么就选择一个好的企业长期干下去。当然,最重要的是,董事长的人格魅力和他给我们所提供的事业平台让我可以义无返顾、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

  生力胶囊是我们根据一个流传了100多年的补肾古方调整而来的。当年太平天国失败以后,一位宫廷御医逃亡到云南。当时云南很多人抽鸦片,身体弄得很差,御医就给他们开了一个方子,结果很有效,这些人的身体慢慢好了起来,也很少得病了。后来,御医就把这个方子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解放后,他的孙子又把它献给了政府。再后来,董事长得到了这个方子,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其进行改进以后,就有了现在的生力胶囊。

  我是学医出身的,搞研发是我的长项,要我管理和运作一个企业,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使用我这样一个书生气比较浓的人,是需要大智大勇的决断能力的,因为这中间有一个决策成本的问题。所以我至今都非常感谢董事长对我的信任,感谢他给我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和如此广阔的舞台。

  从我个人而言,是遇到了一个好的老板,但我们的产品却碰上了一个不好的时代。为什么这样说?前几年保健品厂家为了追逐暴利,对这个市场进行了过度甚至是掠夺性的开发,结果整个保健品市场迅速萎缩,老百姓对保健品也是十分谨慎。不仅如此,我们的时代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口袋里的钱多了以后,消费开始向汽车、房子倾斜,而对于保健品这样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往往都持币观望。生力胶囊绝对是好药,但它也带有一定的保健品性质,这为我们的市场推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我们分析了整个市场形势,决定兵行险着,从难到易,先从最难啃的华东市场开刀。第一仗我们选择了上海。

  生力胶囊进入上海的时候,市场上已经有几十种补肾产品,竞争非常激烈,但还没有一个领导品牌。众所周知,上海的消费者是全国最理性的,他们绝不会因为你做了多少广告就会掏钱买东西,很多厂家因为不熟悉这点而折戟沉沙。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关键就看你是否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既然消费者非常理性,那么,对生力胶囊这种疗效确切的产品来说,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那些劣质的产品就很难进入他们的法眼。

  那么,怎样才能让消费者知道我们的产品是最优秀的呢?

  一切从沟通开始,因此首先要让消费者知道和了解你的产品。根据生力胶囊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填精”理论。精气学说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源于哲学中元气的概念,是中医认识人体生命的根本所在,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于精气不足或亏虚有密切关系。生力胶囊则从根本上调节人体的脏器机能,填补人体亏损之精,增强人的免疫能力。我们在《文汇报》、《解放日报》、《羊城晚报》等用硬广告软做和软广告硬做相结合的方式,让消费者在一种和谐和不防备的情况下了解了我们的产品。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广告登出去以后,我们的销售部门一天之内收到了几百个咨询电话。

  消费者对你的理论甚至产品感兴趣,并不等于他就会买你的产品。于是,我们除了做好终端药店的工作,加强店员推荐力度外,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以口碑营销作为主要的营销策略。我们找到各个社区的居委会,和他们一起搞联谊会,帮他们办黑板报宣传健康知识,同时提供咨询服务。那段时间,我们的小伙子姑娘们天天和居委会的老爷子、老太太在一起,大家都快成了一家人。我在大学是长期担任学生干部,办黑板报是我的拿手好戏,于是亲自披挂上阵,和大家一起动手。有的时候我甚至有了一种错觉,感觉象是回到了学生时代。

  有了上面的铺垫,生力胶囊在市场上慢慢有了销售。我们不敢怠慢,决定趁热打铁,进一步搞好和消费者的互动。利用和居委会的良好关系,我们搞了一个意见领袖的评选活动,让消费者来当经理,给我们的产品提意见。活动推出后,得到了消费者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交流自己服药后的感受,并热心地为我们出谋划策。这样,生力胶囊就通过消费者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迅速在老百姓中传开了。

  进入上海4个月后,生力胶囊月回款达到100万元。

  上海一战告捷,我们趁势将这个模式向周边的南京、宁波、杭州、苏州等地扩展,一举攻下华东市场,然后再进军全国。2003年,龙润集团中国区生力胶囊的单一品种销量已经是几千万人民币。

  两只苍蝇

  2003年,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一行在云南省副省长的陪同下参观了龙润集团。吴总理对龙润的企业文化和现代化的生产车间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和公司董事长焦家良的交谈中,时间不知不觉比计划超出了10分钟,当随同人员问是否还要继续参观时,吴总理非常爽快地同意了。

  这个让吴作栋刮目相看的企业,它的管理者就是范源。

  我现在是集团副总裁,同时兼任上海市场部经理,从集团建立之初就和范总搭档。说实在的,对范总我们是又敬又爱又怕,他的严格和雷厉风行就象一把高悬于头顶的利剑,时时提醒我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记得那是2001年的时候,龙润刚刚成立,公司租了一栋别墅作为办公场所。那时范总还是集团的副总裁,分管基建,我是办公室主任,直接受范总管辖。由于公司处于初创阶段,而焦家良董事长又对龙润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几乎随时都处在人不离鞍箭不离弦的状态,至于加班到晚上一两点更是家常便饭。

  范总对我们的要求很严,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他说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绝不能容忍有丝毫的马虎大意。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范总总是自己首先做到,从来不搞特殊待遇。比如公司规定实行打卡制度,范总就带头执行,事实上很多时候他都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离开公司的。

  一天晚上,11点多的样子,我正准备上床休息,忽然接到范总的电话,问我公司的卫生工作是怎么干的。听他的语气,挺严厉的,像是出了大问题。我的心里一阵发慌,却又不明就里,而当天上午我还亲自检查了卫生检查,工作应该说做得够细的。不容我多想,范总直截了当地说,今天他去卫生间,发现有两只苍蝇,这是怎么回事?

  虽然是两只苍蝇,看起来有些小题大做,但我对范总从此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因为我们食堂也在别墅里,范总是怕卫生工作不到位,会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后来我们工作就更加细致,公司再没有出现一只苍蝇。

  俗话说不严不足以治军,范总在公司是出了名的严,但有的时候,他的心又比针尖还细、比水还柔。

  上海市场成功启动后,范总回到昆明集团总部出任中国区总裁。那时生力胶囊在华东已经卖得不错,但昆明本地市场反而没有开拓。这也是公司的策略,先难后易。后来我们开始启动昆明市场,范总自然又是身先士卒。那段时间,我们天天晚上加班到12点,又是开会,又是布置任务,第二天7点钟又要出发,大家都卯足了劲,要干出一番成绩。其中有一个女同志,为了工作,她几乎完全时间照顾只有几岁的女儿。有一次,范总到外地出差,办完事之后,专程到商店去买了一个布娃娃送给这位员工的女儿。这事大家知道后,都很感动,一个老总能对普通员工这么关心,大家再累都值了。

  对范总这个人,公司员工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服的。不仅是他的能力,更因为他的人品,他对事业的那份执着和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心。和范总搭档,你会觉得很累,但绝对值。

  范源和他的对手

  在我的一生中,有3个人对我影响最大:父亲,导师罗尧生教授和董事长焦家良先生。父亲给了我正直的品格,罗教授教会了我严谨,而董事长焦家良先生则让我学会了执着和博爱。

  ——范源

  说实在的,当我第一次听到龙润公司和生力胶囊时,并没有引起特别的重视。补肾产品几十个,谁顾得过来?上海滩并不是谁都可以玩得转的,有多少英雄好汉最后不都落得个泪洒黄浦?最多也就多一个送死的。

  刚开始的两个月,龙润没有什么起色,管道建设也出招平平。这更加坚定了我当初的认识,觉得龙润和生力胶囊不过是黄浦江上一个匆匆的过客。后来听说龙润的一个副总叫范源的来了,据说他曾经是云南一个很有名的医生。那也没什么,我在医药界十几年,医生下海的例子见得多了,大多数还不是书生一个?

  但慢慢地我就不敢小视了。我见过他们在《文汇报》、《解放日报》等媒体的广告,一来就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切入,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填精的理论,不是高手绝对想不出这招。更让我不安的是,他们的广告形式很活,而且在尽可能地淡化商业味,很明显,幕后策划者不但对上海市场有着充分的认识,而且落子极为稳健,丝毫不急于占领市场。

  和高手过招,稍有不慎,就会留下终生遗憾。那时我们公司的产品已经在上海站住脚跟,但销量到一定数量后再也冲不上去,大家都有点一筹莫展。于是我们向总公司申请追加了150万元的广告投放。让我们看不懂的是,尽管我公司和其他几个补肾品牌加大了广告投放,范源却并没有和我们短兵相接,依然只是不温不火地有一些投入。

  这样相持了几个月,正当我们准备松口气,有一天下面的业务员跑来告诉我说龙润的出货已每个月已经上升到80万元,而且还有继续冲量的趋势。我大吃一惊,后来一做调查才发现,范源根本没把主要精力放在广告拼杀上,而是悄悄地避开和我们的正面接触而去开辟第二战场——居委会去了。

  上海的补肾市场,一年也就几个亿的规模,目前市场上的几十个品牌也都是各分一小块,没有谁占绝对优势。范源的出现让整个格局开始发生裂变,一些三线品牌开始大量的积压,而我们这样的一线品牌也受到一定的挤压。于是,一些小的经销商找到我,说大家联起手来对付范源,把生力胶囊赶出上海市场。主要的办法一是发动价格战,二是联合攻击他的填精理论。

  说实在的,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这场战争肯定会打起来。为了摸清范源的底细,我装成消费者去龙润在上海的办事处。正好当时范源正在为一位60多岁的消费者做体检,得知老人家没有子女,服用生力胶囊效果不错却又没有钱继续买时,范源从自己口袋里掏出200元钱为他买了两盒产品。

  说真的,在商场上这么多年,各种各样的竞争我见多了,情感也变得麻木。但范源的举动让我非常感动。我相信他不是在做秀,这一点我有绝对的把握,要不,他也太天才了。当天晚上,我又参加了范源组织的一个社区居委会的晚会,看到消费者亲热地叫着“范医生”、“小范”,我彻底打消了联手封杀生力胶囊的念头。

  后来我们调整了营销策略,加强了终端促销力度,销量开始逐步有所上升。

  对于范源,也许他永远不知道有一个竞争对手曾经想对他手起刀落。后来听说他回总部出任总裁去了,而在我的内心深出,始终保留着一份对这个一脸严肃、浑身充满书生气而又心怀仁慈的竞争对手的好感和尊重。

  “信任,需要积极地争取”

  在昆明采访的这两天,记者曾一度十分迷惑:就是这样一个书生气十足、浑身洋溢着创业激情的人,怎么就有那么多人对他爱戴有加?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时代,见惯了商海沉浮、老板与职业经理人反目成仇的企业大鳄,凭什么就那么相信范源,几百万上千万的费用让他一人说了就算?

  焦家良在香港和记者谈起范源时,曾经动情地说了一句话:“我现在最希望看到的是,小范不要太卖命,他的健康是龙润最大的福分。”他给记者讲了两个例子。一是有一次范源开车到外地出差,凌晨2点钟的时候,车开到一个三岔路口,范源觉得这里人流量大,是宣传公司产品的好地方,就停下车来,从后备箱里取出公司的POP亲自去贴上。做完这一切,已经是凌晨3点,而范源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浸透了。再就是范源随身带着两种名片,一个是龙润集团中国区总裁,另一个则是普通业务员。每到一个市场,他总要亲临一线,给对方递上业务员的名片,礼貌地说声:“我是龙润公司的业务员范源,请多多关照。”

  在记者离开昆明的当天,范源还应邀在电台做了一个小时的健康咨询节目。当他耐心地回答完最后一个听众的问题匆匆赶来机场送记者时,记者的脑海里忽然跳出了几个词语:赤子之心,谦谦君子,一身正气……

  这让记者想到了许多问题:当今中国职业经理人的素质何在?他们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到中国的主流社会?又该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些看似玄而又玄的问题,却又是如此地令人担忧和现实。

  或许,这便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以下是记者和范源就职业经理人和老板关系这个敏感问题的对话。

  记者:从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名医转而投身企业,你对金钱是如何看待的?

  范源:就我当时的收入来说,谈不上特别富有,但也足够让我过上优裕的生活。1991年的时候,我亲眼看着父亲因心肌梗塞而离我而去,那时我就有改医从药的念头,只是因为时机不成熟才放弃了。后来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听到焦家良董事长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的发言,深受感动,于是决定加盟。现在我的收入比当医生时又高了许多,钱对我来说就更不是问题了。

  记者:尽管不知道你现在具体收入是多少,但我们可以肯定那不是一个小数目。我想问的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的这些收入和老板的财富比起来其实只是很少的。你平衡吗?

  范源:为什么不平衡?当年董事长起早贪黑地开饭馆、汗流浃背拉着板车满街推销产品的时候,我们都在享受着悠闲而安逸的生活。没有吃过那么多的苦,凭什么、又有什么资格去嫉妒董事长的财富。再说,董事长广阔的胸怀和卓越的能力也不是谁都可以比得上的。

  记者:在同焦家良先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他对你的喜欢和信任溢于言表。目前,很多老板和职业经理人之间都是矛盾多多,甚至最后反目成仇,相互攻击。在和老板相处的过程中,你是怎么做到让老板信任你的?

  范源:信任不是一句话而已,必须经过很多事情的积累。凡是能把事业做大的企业家,除了能力过人之外,必然也有着超凡的识人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否则,他就不可能做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职业经理人只要踏踏实实地工作,一心一意为企业做事,而没有私心杂念,老板自然知道怎么使用你。现在我看一些职业经理人职责老板吝啬或是心胸狭隘,其实自己首先应该扪心自问:我对企业尽全力了吗?我值得老板充分信任吗?

  记者:看得出,范总是一个传统而单纯的人,加上你卓越的才能,焦家良董事长对你青睐有加便不足为奇了。中国人有句俗话“宁为鸡头,不为牛后”,你有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立门户,自己当老板?

  范源:一般的人想当老板,无非追求两方面的东西:物质财富和事业成就的快感。目前就我来说,钱已经不是问题,至于第二点,我想我已经能够从现有的工作中获得。龙润的事业刚刚起步,但我相信会有一个非常辉煌的将来。如果龙润能在我的管理下成长为一个百亿元级的企业,那份成就感不比当一个小老板强一百倍?

  记者:如果我是一个企业的老板,也一定会用你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反过来说,如果我是职业经理人,也愿意跟焦家良先生这样的老板干。你们之间的组合,可谓是一对黄金搭档。有没有什么经验需要向其他老板和职业经理人介绍?

  范源: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就像是一场婚姻,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分分合合,说到底还是彼此不协调。要将婚姻进行到底,首先双方要有爱情基础,你欣赏我,我欣赏你,彼此要充分尊重、理解对方,并且在重大问题上能形成共识。我特别想说的是,在这对关系中,职业经理人应该更积极主动地些,而不能天真地以为老板应该用他的信任来换取你的忠诚。因为无论从哪方面看,老板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某一个人特别垂青。信任需要时间验证,更需要你去积极争取。

No comments: